此项目含五个要素: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要素 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含三个要点: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合理比例;是否有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的机制;教学经费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是否有强化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学经费可以理解为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目前按财政部的规定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来自中央财政的教学专项投入。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除此之外,学校在教学经费上的专项投入应注明。
要素 2: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含三个要点: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看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是否有政策措施推动教学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看设备利用率和伴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要素 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含三个要点: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
该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有专业设置标准,是否有调整程序,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二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反映培养目标要求,不应随意变动,有相应的稳定性。特别应关注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部等七部委2012年文件的规定,并能认真得到落实。三是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少于三届毕业生的专业)有什么具体建设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学科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要素 4: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含三个要点: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应关注学校是否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是否有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是否有措施,是否有经费,是否有成效,是否开放了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以及是否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学校是否开设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必修、选修等课程比例是否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课程;教材选用并不是获奖的教材都适用,关键要适应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有科学的教材评价和质量监管机制。
要素 5: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含三个要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
社会资源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水平。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从社会(含政府)吸收来的,能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含场所等)、政策等教育资源。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审核评估协调推进工作组
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