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 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 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 势。 ”党中央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 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极大深化了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一体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 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涵要义
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 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而高校则是三者紧密结合的重要汇聚点, 必须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把握 “三位一体”的内涵要义和深刻认识高校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现代大学正成为知识的发生器、创新的策 源地、面向社会的服务站、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力源。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 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 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同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 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 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2 月 22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 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各级党委 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 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研究, 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我国一流大学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与人才集聚优势,更加主动担负起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历史使命,勇攀世界科 技高峰,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引领驱动。创新是发 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进而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党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创新”摆在第一位 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明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创新在我国现代化 建设中的战略意义越发凸显。同时,中央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 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 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党的二十大上明确“要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 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创新驱动到人才驱动,凸显了对创新和人才的规律性认 识在不断深化。 从科学史的视角看,世界上的创 新中心往往也是人才中心,如20 世纪 20 年代德 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科学文化中心,正是汇聚 了哲学家黑格尔、叔本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数学家冯·诺依曼等一批著名学者,引领了 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等领域的革命性发展。我国一流大学应坚持师资为基、人才为要,把汇聚全 球杰出人才和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让高层次人才领衔重大创新 平台,努力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 强国的战略基地。
教育革新是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在于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了人的现代化水平,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是新时代社会 发展的历史命题,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伴随着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如蒸汽时代的英国 率先普及了初等教育,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 大批产业工人;电气时代的德国和法国建立了 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信息时代的美国和 日本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从业人员。在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革新往往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更关键的先导力量。现代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 精神的高水平人才的制高点,正成为汇聚基础 研究力量的战略平台,以及贯通科学研究、技术 研发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枢纽。 世界强国通常都 是教育革新、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率先发生之 地,如英国诞生了诸如牛顿、麦克斯韦这样的伟 大科学家,牛顿创建的经典力学体系和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学理论,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也使英国成为最早迈入工业化的发达国家。 我国的一流大学应积极拥抱社会变革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面向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 积极探索培养 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新模式,深化科教协 同、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为国家和区域的高质 量发展提供战略人才力量。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 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重要结合点。 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 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创新战略支撑的历史使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历史性交汇的新时代新征程, 对照党中央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 格局新定位,当前我国高校需要承担起党和国 家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主动探索“三位一体” 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行动,这无疑将面临全新 的重大挑战和问题。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高校如何成为拔尖创 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高校还 存在教育和科技、人才脱节的现象,高层次人才 投入教育教学的精力相对不足,重大创新活动反哺人才培养成效还不显著,拔尖创新人才自 主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平台还比较欠缺,尤其是 对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面向科技强国建设,高校能否成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战略支撑?我国高校近年来已经集聚了大批一流人才,特别是在许多领域引进了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依托这些人才建设了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但是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效能还不够高,优秀人才成长为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比例还 不够大,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 术创新成果相对缺乏,高校体系化建设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向人才强国建设,高校能否成为培养汇 聚全球顶尖人才的战略支撑?我国高校已经成为引育一流人才的主阵地, 但培养汇聚国家急 需的战略科学家、国际学术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成效还不够突出,顶尖人才领 衔一流课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机制还不完善,彰显质量、能力、贡献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构建最优人才生态系统的整体谋划还需要 进一步加强。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强国崛起都和强大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密切相关, 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都发挥了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 面向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愿景,我国高校需要系统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把握若干关键环节的战略抓手,实施更有力的举措。
“三位一体”推进科教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需要强化以教育为根本的“三 位一体”战略,关键要以科教产教融合为抓手, 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二元论”认知结构,深刻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一元融合科研和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制度规范还没有形成,需要坚持一体推进的新 理念,采取更有效的融合式、贯通型教育措施。一是强化科教融合。 顶层谋划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 创新高水平科研反哺高质量教育机制, 建设有 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和科研训练实 践体系,探索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制度模式, 进一步强 化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和学术能力培养。 二是推 进产教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 紧密对接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 面向国家关键领域战略需求优化招生录取机制,校企联 合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 以产教融合为特色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三是人 才引领贯通培养。 加强长周期人才培养的顶层 设计,发挥高校一流学科集群及人才荟萃优势, 推进顶尖人才引领 “强基计划”“国家关键领域 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等本硕博 一贯制培养, 以科教产教融合新机制探索拔尖 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推进战略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汇聚战略人才力量,需要强化以创新为动力的“三位一体”战略,关键要以建设战略性创新平台为抓手,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科技创 新存在组织模式“小、散、虚”和创新链条不完整 的弊端,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存 在短板,需要一体化推进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和 组织优化。 一是建强引领性战略性重大创新平台。 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 国家医学中心等战略性创新平台,联动省实验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先行先试由 战略科学家领衔负责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打造人才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推进高水平人才领衔的有组织科研攻关。聚焦国家重大 战略任务,汇集多学科优势力量,探索有利于集 中攻关和合作攻关并进的创新结构,鼓励跨部 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人才调配,开展组 织灵活的创新创造和集成攻关。探索建立战略人 才引领的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深入开展“揭榜挂帅”“赛马制” 等新型研发模式,以体系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三是谋划有全球影响的大科学计划。 积极融 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科研院 所和国际组织合作,谋划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 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三位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着力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强化以人才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战略,关键要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抓手,加快汇聚国家战 略人才力量。当前我国高校集聚拔尖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家关键核心领域的重大需求, 战略科学家培养和顶尖人才汇聚能力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发展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激发高端人才集聚效能。 一是引育战略科学家与世界学术大师。强化顶层设计,延揽全球顶尖人才,搭建汇聚人才的高能级平台,打造高端人才特区,夯实战略科技人才落地的载体。用好顶尖专家资源,以高人持续精准引高才,充分信任顶尖人才的技 术决定权和用人自主权,注重发挥战略科技人才 的集群效应,以“链式反应”形成顶尖人才集聚的 新局面。二是引育战略性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 学领军人才。建设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库,形成全 球一流人才、团队、机构的动态跟踪清单,准确掌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储备规模、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为持续精准引才提供科学指引,助力建设国际科技人才高地。 三是引育杰出青年人才。按照“高、精、尖、缺”原则,进一步强化关键技术领域人才 团队和梯队建设,持之以恒地培育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队伍,提供一流生态环境与激 励保障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四是深化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人才—科研 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校内、校外协同联动,加快构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人才工作体 系。优化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高校人才服务 体系,构建一流的引人育人用人制度环境,搭建 助推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围绕优秀人才团队配置资源、放权赋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新时代高 校人才评价改革,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适合人 才成长与潜能发挥的学术生态, 营造互相包容、 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
本文作者:蔡秀军,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院长
本文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3,(05),14-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