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也将从新的起点“再出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规模上和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跃居世界前列。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升级、变轨超车与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课题。“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为破解本科教育中的各种困局,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深刻认识并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梦”。
“四个回归”在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价值
“四个回归”是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四个回归”主要是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常识”是回归“学习即读书”的常识,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本科教育改革;“回归本分”是回归“教学即教书育人”的本分,是关于教师教学的本科教育改革;“回归初心”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于本科教育办学方向的坚守与回归;“回归梦想”是指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是关于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价值实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四个回归”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一,“四个回归”落实和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四个回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路布局。从“回归常识”,狠抓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到“回归本分”,严格教师教学与院校课程设置与管理等,再到“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坚定本科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四个回归”彻底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第二,“四个回归”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延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四个回归”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思想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一是联通了“现在与未来”,搭建了从现实走向未来的桥梁蓝图。二是比较了“国内与国外”,勾画了中国“一流本科”的发展路线图。三是贯通了“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体系,明确了本科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奠基性作用。四是厘清了“教师与学生”的天职,学生“回归常识”刻苦攻读,奋斗练就真本领;教师“回归本分”,传道授业,潜心教书育人。五是整合了“专业与通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性和全局性,通过“三全”实现“立德树人”。这些论断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国情,放眼国际,延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也丰富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
第三,“四个回归”直面分析了中国本科教育的现实,提出了中国本科教育问题解决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四个回归”直面本科教育中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透过问题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并规划了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 “四个回归”是本科教育的“定盘星”;另一方面,“四个回归”又坚持了“抓住主要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与核心标准,明确了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中心”。在根本上,“四个回归”与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结果上,“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要求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高校的标准和政策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与根本上来。因此,有规划、有布局,有中心、有重点的“四个回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指导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
任务与方针:“四个回归”与写好本科教育“奋进之笔”的战略
要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必须要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以“四个回归”助推写好新时代本科教育“奋进之笔”。
第一,“四个回归”与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四个强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四个回归”,同时也强调了“一流本科”教育的四个重点问题。一是学生负担的问题。“回归常识”需要本科生回归“读书”的常态,刻苦攻读,砥砺“真本事”。通过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评价,进而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二是教师评价的问题。“回归本分”要求大学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弘扬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这必将有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回归初心”明确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回归初心”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与出口上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相整合,保障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四是各类学校争创一流本科的问题。“回归梦想”是教育要积极回应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有力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四个回归”与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攻坚难题(三个攻坚)。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攻克难关,助推“一流本科”建设和写好“奋进之笔”。一是在专业建设上,实施一流专业的“双万计划”,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变革通识教育,实现从“学科”到“能力”的转向;整合学习经验,实现从“课程”到“生活”的转向;拓展学习自由,实现从“有限选择”到“多元选择”的转向。三是在教学改革上,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助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重塑教学形态,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吸引力。五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突出产教融合,推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加强实践育人的平台;强化学科交叉,扩大学生学习自由,通过学科交叉共育复合型人才;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六是加强大学的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督导评估,凸显高校的质量体制意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估促进质量改进。
第三,“四个回归”与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战略设计(五个一些)。“四个回归”洞悉了中国本科教育的现实问题,写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奋进之笔”需要做好“五个一些”。一是内涵式发展要更深一些,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建好质量文化。二是领跑发展要更快一些,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三是公平发展要更实一些,要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 溢出效应”,引领带动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四是变轨超车要更坚定一些,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五是创新发展要更紧迫一些,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实践与保障:“四个回归”与“一流本科”建设落地生根的措施
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四个回归”对我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革新观念,提高“四个回归”实践的自觉性。一是牢固树立“本科优先”的自觉观念,确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政策上、资源上、精力上加大对本科就业的支持。二是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营造“回归常识”的自觉学习文化,引导学生刻苦攻读,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引导本科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二是抓紧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回归本分”,建立“课比天大”的教学自觉文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三是“回归初心”,坚持“德性为先”“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的德育文化,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全面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四是“回归梦想”,坚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教育“中国梦”,积极捍卫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自觉为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第二,直击问题,增强“四个回归”实践的针对性。“四个回归”和“一流本科”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要有效推进“四个回归”的实践,就必须直击“一流本科”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一是学生学习投入和教学质量的问题,二是专业设置雷同,本科教学的特色彰显不够,与经济社会的需求联系也不够紧密。三是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总体偏低。四是评价标准有失偏颇,教学评价以量代质,评价标准简单划一。因此,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推进“四个回归”以问题解决作为建设“一流本科”的真实成效。要根据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方针,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对推进“四个回归”的困厄一一破解,进而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第三,坚守标准,确保“四个回归”实践的实效性。具体来说,一是坚持“回归常识”,对所有本科生的学业成就采用“严进严出”的评价尺度,统一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业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坚持“回归本分”,严格把控教师评价标准,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通过评价引导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改进。三是“回归初心”,把人才培养结果的“德性”尺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按照“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评价人才质量。四是坚持“回归梦想”,把“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来衡量“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成败。
第四,优化机制,增进“四个回归”实践的协同性。增进“四个回归”,实施“一流本科”的教育改革还需要理顺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机制,强化“四个回归”实践活动的协同性。在教育系统内,一是在国家层面,尤其是教育部、财政部等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增进“四个回归”实践的顶层设计。二是在省级层面,教育部门要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导,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键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在教育系统外,也要广开言路,接受各级各类社会监督;广开门路,接受各种渠道的支援和帮助。
第五,夯实保障,强化“四个回归”实践的长效性。推进“四个回归”与“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离不开各种各类的保障机制。一是立法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二是制度保障,明确“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制度标准。三是组织机构保障。四是财务和资源保障,推进“四个回归”与“一流本科”教育改革需要配套的经费和资源以保障实践的进行,因此,也要加大“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投入,按需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保障推进“四个回归”实践的长效性。
本文作者:李宇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俊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9,(Z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