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五个度” ——基于辽宁省18所学校审核评估专家的报告文本

发布时间:2023-09-20 点击次数:10 发布部门:研究生学院

为了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自2013年起,我国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考虑到高等教育多样化、层次化、类型化等差异属性,确定以五个度作为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一、本科教学五个度的内涵阐释

五个度是衡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准则,是审核评估的基准和尺度。五个度属于评价范畴,是评价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涵有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双重意蕴。一方面,五个度是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的质量事实,是对高校预设规格和标准差异的事实判断。另一方面,五个度是潜藏在质量事实背后的质量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基于主体情感的价值判断。概括地讲,五个度其自身的特性是作为参照标准衡量高校设立的目标与自身发展的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前提是尺子对不对”“量得准不准的问题[1],意指衡量高校说的、做的、做的结果能否相互印证,是否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2],表现为间接佐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程度[3],而不是只要按照尺子补齐差距就能获得好的评估结论,或者修改尺子减少相对差距也能获得好的评估结论[4]五个度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多向互动关系。适应度、保障度和有效度是达成度和满意度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本科教学的适应度、保障度和有效度高,其达成度和满意度也必然高。

达成度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由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实现预先设定目标的程度。[5]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学校的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特征作为确定依据,体现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规约并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应在学校师生中达成共识,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因此,达成度是方向性指引,在于激励高校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依照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特点充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适应度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6]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理性定位为前提,考虑高校的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长

远规划定位,规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支撑人才培养总目标和规约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双重任务。因此,适应度在于超越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状态而趋近于同步甚至前瞻,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本科教学的价值追求,强调个性化和可选择性。

保障度主要是对本科教学经费与资源的描述或表达,考察核心是人、财、物等办学资源支撑本科教学的程度。如果高校教学经费、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学投入与水平、教师产学研用能力、教学设施条件保障度低,那么本科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水平。因此,保障度以保证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充足,生均教学资源能够很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为目标。

有效度主要是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效果体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因素、质量监控、质量改进等内容是其考察的重点。[7]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需要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更需要打破校级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之间的协调壁垒,发挥院系主体责任。因此,有效度以自觉自律的质量文化为价值追求,保障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

满意度是指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或利益的程度。满意度将学生、用人单位的主体性、内在需要、利益诉求等纳入其框架,表现人群特征、组织特征和职能特征。[8]因此,满意度是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聚焦社会主体的窗口,促使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使资源、质量要素形成更加优化的配置。

二、本科教学五个度的实证分析

在审核评估实践中,专家往往以五个度的逻辑特征使本科教学质量特征以具体的审核要点外在地呈现出来。专家基于五个度对本科教学整体概貌的感性把握,呈现的是每个现在的基础和条件是怎样的,高校为创造这些基础和条件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基于评估实践分析五个度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科教学质量的实际状况。这不仅应成为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也反映了本科教学质量的地方特征。因此,本研究选择辽宁省 18所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聚焦审核评估方案中反映五个度的核心要点,根据专家报告针对这些核心要点提出的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所占比例,揭示 “五个度的实然状况。辽宁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范围包括7个项目、28个要素、76 个要点,其中能够直接反映五个度的核心要点有51个,如表1所示。


参与这18所地方高校审核评估的专家共有151人,包括教学管理者116人、一线教授21人和行业专家14人。专家个人报告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每一个审核项目及要素分别写出审核情况,包括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必须整改之处(151份报告样本均有效);第二部分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状况,即 “五个度分别作出直接判断,结论为很高、较高、一般和较低(151份报告中,存在部分缺失值,有效样本数为103份)。103份报告中专家直接判断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表2的专家直接判断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本科教学五个度整体水平不高,除满意度较高外,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均为基本达成。

基于151份专家对审核项目及要素的审核报告,辽宁省五个度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达成度

专家报告中有关达成度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的意见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在达成度方面,肯定最多的是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整体社会声誉良好,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区域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重视招生工作,多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招生区域覆盖面广,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增强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提高生源层次,总体生源数量充足,结构较为合理,整体质量较高。其次是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其共性意见包括: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较高,职业发展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学生毕业5年左右,其专业发展符合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3—5年都能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等。

在达成度方面,提出问题的专家较少,提出的问题也很少,问题较多地集中在 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方面,主要包括:课堂存在隐性逃课现象;平时成绩与学业相关性不高,且成了总成绩的调节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理论研究价值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等。

(二)适应度

专家报告中有关适应度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的意见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适应度方面,肯定最多的是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其确定依据,其共性意见包括:办学方向与办学定位明确、清晰,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契合转型发展的需要;结合办学基础和校情实际,服务需求意识强,获得了社会认可。其次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其确定依据,其共性意见包括: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基于办学历史和传承、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及内在需求而设立的,清晰准确;在学校的发展章程及规划中均有体现,依据充分。

在适应度方面,专家提出改进意见最多的是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上,其共性意见包括: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缺乏规范化程序与标准;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优化机制不完善;新设专业发展规模扩张很快,但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传统的王牌专业不,未形成龙头和示范效应;其次是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专家既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其共性意见包括:办学定位顶层设计上与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显现出不适应;服务面向定位上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互动不足,人才培养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长远规划定位仅限于十三五期间,阶段目标和主要举措不够明确;优势与特色定位缺乏核心竞争力,优质性、发展性和导向性体现不明显。

(三)保障度

专家报告中有关保障度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的意见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保障度方面,肯定最多的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积极吸引与稳定教师队伍,使得师资队伍结构趋势向好,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稳步增长,学缘结构不断改善;围绕办学目标定位,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整体较好;学校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提升。其次是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原则,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到位和持续增长;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和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经费保障系统化、体系化。

在保障度方面,专家提出改进意见最多的是聚焦在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上,其共性意见包括: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新专业缺少必需的师资队伍;新专业缺少高级职称教师,新引进教师占多数;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师资数量偏少等。其次是聚焦在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上,其共性意见包括:经费的投入总量比较少;经费来源过于单一,没有形成稳定、灵活、多元的经费筹资体系;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再次是聚焦在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上,其共性意见包括:课程供给总量少,生均开课门数偏低,优质课程资源数量少;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特色不明显,课程内容更新不足;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不理想。

(四)有效度

专家报告中有关有效度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的意见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有效度方面,肯定最多的是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架构,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机构;规范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等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是质量保障模式和体系建设,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重视质量保障模式和体系建设;检查、督导、评价工作过程规范、记录齐备,定期反馈教学检查情况,实现了评价制度化、监控常态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的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保障度方面,专家提出改进意见最多的是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其共性意见包括:部分单位和教师对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质量改进的主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学校对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质量改进的有效管理措施,质量改进工作缺乏组织性、协调性和强制性;质量改进闭环尚未完全形成。

(五)满意度

专家报告中有关满意度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的意见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在满意度方面,肯定最多的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其共性意见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其专业发展符合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3-5年都能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毕业生工作严谨、朴实踏实、责任心强,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讲团结奉献,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其次是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其共性意见包括:学校重视发挥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成长,不断完善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在满意度方面,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较少且缺乏共性。

   三、本科教学五个度的提高策略

(一)重视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认识的深化,如果标准规格落后了,即使基于落后的规格标准而获得较高的达成度,也不能认为是有质量的,仍有可能存在达到标准的质量并不一定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因此,达成意味着既关注目标达成的一面,也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的合理性本身。提升达成度的前提是明确目标可达性,即目标要在高校有限能力之内。高校需要以以人为本的方式达到目标,秉持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同时考虑时间的变化和实践的推进是否匹配。如此,用人单位以及相关各方的调查结果、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将能证明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达到了学校既定的目标要求。

(二)以实践为尺度,增强服务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近年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实施,亟待高等教育的全面引领与支撑,代表性举措主要有夯实内涵发展质量基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适应是全面的适应,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适应而不顾其他方面是否适应,这种片面性的所谓适应,必将走向全面的不适应。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就有个主体自觉地判断与选择的作用。[9]因此,高校要理解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基本特征,重视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发挥传统专业的示范效应,突出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创新、改造对新常态的准备和应对,形成对新常态的全面适应。主动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改变对过去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制,从维持性适应走向前瞻性适应。政府以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为抓手,充分激发高校服务社会的潜力,增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全面保障教学条件

综合专家观点,目前本科教学在保障度上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经费投入不平衡不充分,师资数量缺口依然存在,教师国际化程度仍需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偏低。当下,辽宁省经济受到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持续流出、商业环境吸引力低、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办学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从办学资源保障本科教学的现实来看,政府需要增强高校财政支撑能力,科学公正地配置资源,推动财政拨款从投入型绩效型转变,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高校要健全内控机制,提高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有限的点向全面覆盖这一应然状态的不断趋近是着力方向,即保障来源、保障内容、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具体而言,一是来源上的保障,即跟随经费的增长不断加大投入本科教学经费比例,吸纳社会资源并推进其转化。社会资源的衔接和利用,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这就需要进一步畅通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联通与互动。二是不断加大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的项目和内容要覆盖师资培养、公共资源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与条件建设的各个方面。三是要将本科教学经费和资源用于解决高水平教师供给、提高教师国际化知识储备与交往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上,用于促进创新创业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上。

(四)质量文化建设

从审核评估的实践来看,有效度的提升关键在于质量标准与质量目标相符合,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标准相符合,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果与质量期望相符合。[10]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依据。以制度建设作为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实践起点,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实质监督、权责明晰、科学评价的质量保障闭环机制,对各环节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制定质量改进方案和整改措施,并对质量改进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高校还要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我发展的能力,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五)尊重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

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统称为满意度,但实际上两者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感知与期待站在不一致的角度和立场上。这就意味着,满意度的调查应尊重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关照人群特征、组织特征和职能特征。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学习途径多元化、生活方式网络化,具有主体意识强、思想活跃等特征,使得他们形成了相对较强的对于高质量的教学、指导、服务、支持的诉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岗位能力具有较多的期待,需要高校在严格毕业要求上做出一些努力,增强用人单位的信任感。另外,应该拓宽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质量管理、咨询过程中的制度化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完善意见反馈的体制机制,做好质量改进的跟踪与闭环,鼓励专业机构和行业专家参与满意度测评与监督,更好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客观真实地表达多元主体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满意度调查的效果。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用人部门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诉求,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


  本文作者:秦 涛,朱 泓;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本文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03)